晚唐良相李德裕的起伏一生
自安史之乱后,大唐早已没有了唐玄宗时的盛世,尤其是之后的皇帝,更是一代不如一代。眼看大唐江河日下,李德裕站了出来,近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大唐的颓势,在历朝历代都享有高度的美誉。李商隐誉之为“成万古之良相,为一代之高士”,范祖禹称赞他“李德裕之相武宗,皆有功烈,为唐贤相”。李德裕是如何一步步登上人臣巅峰,以一人之力做到扶大厦之将倾的呢?
李德裕的出身使得他注定不凡,从他不喜参加科举,却能以门荫入仕,可见一斑。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同样被誉为一代名相,曾经因为提议削弱藩镇割据,裁汰冗官、巩固边防,辅佐唐宪宗开创了“元和中兴”。在父亲的引导下,李德裕自幼便胸怀大志,苦心攻读经史,才学兼备。有这么一个声名远扬的爹“罩”着,李德裕不仅根本不需要担心能不能做官的问题,反而还得为了避嫌疑而到藩镇任职,但也常被各藩镇辟为幕府从事。元和十五年(820),唐穆宗继位,“帝在东宫,素闻吉甫之名,既见德裕,尤重之”,李德裕也时常发表对国家和皇帝有益的策略,官职也水涨船高起来。
展开全文
唐文宗一直想重用李德裕,但因为牛僧孺、李宗闵等人从中作梗,一直难以实现。太和六年(832),唐文宗召李德裕入朝,同时将牛僧孺罢为淮南节度使;太和七年(833),唐文宗拜李德裕为相,“以本官平章事,进封赞皇伯,食邑七百户”,免去李宗闵的宰相之职。眼看流放的日子终于到头了,正当李德裕为未来的日子踌躇满志的时候,唐文宗却病倒了,而李德裕再次遭到排挤,又一次被外放。
三、君臣无间,辅政有功
甘露之变后,宦官不仅牢牢掌握军政大权,而且能左右君主的废立、生杀。开成五年(840),唐文宗病重,宦官将领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废黜皇太子,立唐文宗之弟唐武宗。本来宦官们的算盘打得很好,这位新皇帝迷信道教,喜好骑马游乐,还常常到教坊饮酒作乐,完全没有一个贤君的样子。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唐武宗的城府之深,沉溺声色犬马的唐武宗依旧保持清醒的头脑,在外有强敌侵犯,内有宦官干政的情况下,唐武宗排除万难,信任和重用李德裕,还逼死了宦官的“头子”仇士良,剪除宦官势力。
就在大唐的事业蒸蒸日上时,唐武宗病逝了,唐武宗和李德裕这对能够逆转局面的黄金组合走到了尽头。宦官拥立的唐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,就在亲政当天就免去李德裕的宰相之职。李德裕执政期间,劳苦功高,因此唐宣宗的做法令大部分人都十分惊骇。失去了唐武宗这个最大的盟友,又不被新皇帝认可,李德裕再次经历一贬再贬的痛苦,最终病逝在流放之地,“李遇武宗,独立不惧,经制四方,有相之功,虽奸党营陷,而义不朽矣”。
评论